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旨在表彰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为宣传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聚焦获奖团队背后的故事,学会近日对荣获2022年度CSIG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财经高校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项目团队进行了专访,以对话的形式,为读者们提供一次了解他们的机会。
下面就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近今天的受访者—江西财经大学方玉明教授!
问题一:感谢您接受CSIG专访,请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教育教学经历:
方玉明,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导,江西省数字媒体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0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21年江西青年科技奖;2022年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负责人;2020年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017年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17年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2015年获‘江西青年五四奖章’。
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方案改革的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等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交叉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负责人;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江西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大赛等学生竞赛;所带学生队伍获得江西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20余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优秀导师。
问题二:获奖成果介绍:
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蓬勃发展,如何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大信息”高素质人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信息学科基础扎实。针对当前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大信息”人才的迫切需求,我院提出从打通专业界限、加强实践锻炼、注重能力素质提升三个方面探索与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1)打通专业壁垒,实现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管理决策方法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当前国家对新工科的建设要求,我院以“数智融合、学科交叉、财经应用”为发展目标,为各个专业设置了特色培养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方向:金融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向:财经大数据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向:经济计量),构建了多学科的公共课程模块和跨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模块,推进学科交叉发展和课程改革。
(2)加强学科竞赛、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等实践活动的锻炼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采用项目驱动的双主体互动式大作业实践体系、学术论文和研究课题驱动的创新体系,建立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决策方法与财经管理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发挥“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课程思政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平台,以“科研成果进课堂、企业背景进课堂、前沿技术进课堂”的教学理念为指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合,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该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
(1)如何实现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管理决策方法的优势互补?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管理决策方法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工科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2)如何实现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构建多学科的公共课模块和跨学科的特色专业课模块,通过“移动课堂、流动教室、动态社团”的教学联动,培养学生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宽阔的知识面及可持续“学习-实践-创新”能力。
(3)信息类专业人才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以课程思政为示范,将科研成果、前沿技术、企业需求带入课堂,培养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精神,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问题三:将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开展的呢?
(1)打通专业壁垒,构建多学科的公共课程模块和跨学科的交叉课程模块,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综合性、模块化的学科交叉教学平台,整合全院教学资源,设置数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决策等公共课程模块,并打通专业界限,根据经济计量、金融智能、财经大数据管理等特色专业方向,将不同专业的课程以一定的逻辑重组在同一模块内,建设跨学科的交叉课程模块。
(2)“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拓宽教学场所,建立“移动课堂、流动教室、动态社团”的教学联动机制,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互促互融,实现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对于实践应用性强的课程,将校园课堂移动到车间、企业、线上,或聘请企业工程师授课,“移动课堂”因而形成;通过不同模块的巧妙设定和专业融通的自由选择,允许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同时选择多个模块,“流动教室”因而形成;学科竞赛、科研课题、大作业等实践活动都由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自由组队完成,“动态社团”因而形成。
(3)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提升综合素质。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并行,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实施“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种子工程、苗圃工程、燎原工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学工团队“三队合一”进行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
(4)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学生提问、教师释疑,分组实施、专题讨论,全面反馈、综合评价”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设计情境化、情境创设主题化、主题实现项目化、项目实施责任化、责任落实成果化、成果评价民主化”的链式教学策略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着力打造师生与生生合作互动的教学共同体,建立新型教与学关系。
(5)产学研用融合,提升职场适应力和竞争力。“教学系+实验中心”组合强化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课程组+课程负责人”搭档建设“五类”一流课程;学院定期举行“百家争鸣、智慧激荡”的学术沙龙活动,既有追踪最前沿技术的高级别学术研讨会,又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普适性座谈会、学术茶话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完善校企师资共享与互访机制,定期派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交流,聘请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把企业实践、产业发展需求带进课堂。
问题四: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呢?
提两点建议,供各位专家、同行参考:
1. 结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在交叉专业类课程中的应用,形成完善、富有特色、针对性强、实践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和“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构建“以合作共生机制为保障、以教学科研互促为途径、以师生共同提高为目标”的师生教学共同体。
问题五:您的获奖感言:
感谢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给予的宝贵荣誉,也感谢专家、同行的认可,今天的获奖将成为我们持续前进的动力,争取更大的成绩,谢谢!
Copyright © 2025 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