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26日,第一届CSIG情感智能大会(The 2023 CSIG Conference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召开,共有 319 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本次大会由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CSIG)主办,CSIG情感计算与理解专委会与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承办,旨在聚焦情感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前沿热点问题,全方位展现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同仁搭建一个深入交流的学术平台。
会议包含4场主旨报告、6场专题论坛及研讨会、2 场讲习班,并开展了情感智能研究领域的优秀Poster评选,深入探索情感智能技术的多维视角和未来方向。 情感智能领域著名学者王耀南院士、郭毅可院士、任福继院士、刘洪海院士、徐迎庆教授等 30 余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专题报告等,来自多个院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到场交流,围绕“情感+智能+X”的丰富可能性碰撞思维,激扬创意!
11月25日上午,第一届CSIG情感智能大会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正式开幕,大会名誉主席、湖南大学王耀南院士代表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致辞,大会主席、CSIG情感计算与理解专委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姚鸿勋教授及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院长孙凌云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感谢各界专家学者对情感智能领域研究的支持。开幕式由本次大会主席、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张克俊教授主持。
图 1 大会主席姚鸿勋教授致辞
图 2 大会承办单位孙凌云院长致辞
图 3 大会主席张克俊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专家、湖南大学王耀南教授作了题为《智能机器人感知与应用》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智能机器人应具备情感交互、人机协作等能力,发展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是关键,包括感知技术、认知技术、行为控制技术等三大核心技术。为此,我们应当利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赋予机器情感智能,促进机器人研发制造的进一步发展。
图 4 大会名誉主席王耀南院士致辞并作主旨报告
日本工程院院士、欧盟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CAAI、IEICE、ASIA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任福继教授作题为《大模型技术在情感计算中的应用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在人机交互领域,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的情感反应,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更为自然和逼真的人机情感交互,当前技术还存在着诸多挑战,包括如何实现多模态信息的高效融合和情感推理,以及涉及语言、表情和动作的复杂人机交互等。
图 5 任福继院士作主旨报告
11 月 26 日上午,大会主席、CSIG情感计算与理解专委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姚鸿勋教授为呼应大会“情感智能,人机共情”的旋律,以一支舞蹈开场,舒缓悠扬的音乐及歌词与人工智能AIGC技术解读而生成的动态背景画面交相辉映(AIGC应景画面生成由:CSIG情感计算与理解专委会委员、京东探索研究院刘武博士完成),这展现了技术应用的一种新体验,为各位来宾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活跃了学术会议的气氛。
图 6 姚鸿勋教授表演舞蹈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IEEE会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院士带来了题为《当艺术遇上AI》的主旨报告。他指出,透过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技术,AI能够学习和模彷大量的艺术作品,并生成全新的创作。这种创作过程不仅提供了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还改变了我们对艺术创作的传统观念。基础大模型的出现更为机器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新技术支持。
图 7 郭毅可教授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未来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杰出设计人才徐迎庆教授基于情感智能的学科交叉创新带来题为《学科交叉与创新设计》的报告。他指出,学科交叉研究在自然人机交互、工业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交叉学科领域研究与创新的飞速发展,设计思维、计算思维、工程思维不断得到深度融合。
图 8 徐迎庆教授作主旨报告
大会聚焦情感智能研究中的心理学情感计算、视觉计算理论与方法、多模态情感计算、情感计算与设计学、情感计算与艺术创作、情感计算与医疗健康六个专题论坛,共有 30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论坛报告结束后,各个分论坛还举行了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各个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专题论坛一“心理学中的情感计算”,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婧婷副研究员主持,探讨了心理学在情感计算中的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曾亦萌老师,带来题为《人类情绪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在情感计算中的作用》的报告,从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重点探讨情绪情感在人类大脑中究竟是如何表征的认知结构、神经与计算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孟明教授,在《面孔认知:人脸身份和表情概念的涌现》报告中,阐述了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建模和心理物理及脑成像实验来解析人脸概念的涌现及人脸信息处理方式。
浙江大学王英英研究员,其报告《人类情绪知觉的表征和机制》揭示了社会文化对情绪识别的影响及情绪信息的快速处理方式。
杭州师范大学赛李阳副教授,在《基于反应冲突理论的脑电测谎:来自元分析与初步试验的证据》的报告中,详述了反应冲突理论在测谎中的应用,并进一步讨论了脑电在新型隐藏信息范式中的应用。
图 9 “心理学中的情感计算”专题论坛嘉宾合影
由华为冠名的专题论坛二“视觉情感计算理论与方法”,关注视觉情感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由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杨景媛助理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赵思成副研究员在《有限标注视觉情感计算》的报告中,详解了有限标注视觉情感计算的基本概念、分类,并分享了一些领域自适应与低样本视觉情感计算的探索,同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洪晓鹏教授在报告《智能微表情分析的现状、挑战与趋势》中,总结了微表情视频预处理、微表情检测、识别等方面的工作,并概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微表情分析的进展。
天津大学刘世光教授在《情感颜色迁移》报告中,介绍了基于颜色主题和深度学习的情感迁移方法,并对未来的情感图像编辑工作进行了预测。
北京工业大学石戈老师在报告《语言监督下的视觉情感识别》中,阐述了如何从大规模图文数据中挖掘情感监督信号来优化模型的情感识别性能。
图 10 “视觉情感计算理论与方法”专题论坛嘉宾合影
专题论坛三“多模态情感计算”聚焦多模态的行为信号和生理信号的情绪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金琴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上飞教授在《内容描述辅助的视觉情感内容分析》的报告中,探讨了如何基于内容描述进行多媒体平台上的视觉情感分析。
清华大学张丹副教授在《基于对比学习的跨个体脑电情绪识别方法》的报告中,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数据集的跨个体对齐对比学习算法, 为脑电情绪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启示。
南京理工大学虞剑飞副教授在《对话中的多模态情绪识别与溯因分析》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模态情绪识别模型,并分享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刘斌副研究员的报告《自然交互场景下的多模态情感识别技术与应用》中,对情感数据采集、表征、理解和调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总结了多模态情感识别在各领域的应用。
图 11 “多模态情感计算”专题论坛嘉宾在进行圆桌讨论
专题论坛四以“情感计算与设计学”为主题,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张克俊教授主持。本论坛聚焦情感计算在设计学领域的创新,探索人脑识别与人机交互在设计学的独特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南云教授,在《节奏加工与脑节律:发展的视角》的报告中,通过追踪9到11岁儿童的神经振荡和节律,探讨了静息神经振荡与音乐节拍神经追踪,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
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副主任李太豪教授,在《情感计算赋能的多模态类人共情交互》报告中,分享了在多模态情感数据集构建和情感识别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建立多模态共情对话系统的最新成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彭勇教授,在《基于脑机协同的面部情绪识别研究》的报告中,详述了如何从多模态和迁移学习角度提升机器模型的面部情绪识别能力,并提出了四种创新学习方法。
浙江大学的孙凌云教授,在《大模型时代的人机交互:情感计算的设计挑战》的报告中,探讨了大模型时代中情感计算与交互设计的新挑战,并讨论了情感计算设计的基础概念和相关技术难题。
图 12 专题论坛“情感计算与设计学”合影
专题论坛五以“情感计算与艺术创作”为主题,讨论人工智能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深度融合的可能性。本场论坛由北京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牟伦田副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贾珈长聘教授在《多模态数字人合成技术中的个性化与交互式建模》的报告中,探讨了如何从多个维度以及不同互动角度进行多模态数字人的个性化和交互式建模。
浙江大学陈为求是特聘教授在报告《科艺融合可视计算: 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例》中,分享了他们在面向科艺融合的可视计算领域的交叉学科建设实践经验。
中央音乐学院刘家丰副教授在《音乐大模型的未来:现状、挑战与前景》的报告中,介绍了音乐大模型的进展,反思了当前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方向。
上海音乐学院秦毅副教授在《数字音乐正念冥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中,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音乐正念冥想技术进行情绪调节和疗愈性数字音乐的创作。
图 13 专题论坛“情感计算与艺术创作”圆桌讨论
专题论坛六以“情感计算与医疗健康”为主题,由东南大学郑文明教授主持,讨论交流了情感计算在医学评估与治疗中的创新应用。
北京大学陈杰副教授在《生命科学大模型》的报告中,阐述了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训练生命科学领域的大模型,以提升对未来新冠病毒变异株的预测能力。
兰州大学李小伟教授在《基于脑电数据的情感识别应用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基于脑电数据的功能连接网络在情感障碍识别以及脑电个体差异消除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该领域作了总结和展望。
华中师范大学陈靓影教授在《孤独症儿童智能化评估与教育干预》的报告中,分享了在人机交互条件下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干预的关键技术突破。
昆山杜克大学李明副教授在《行为信号处理技术在孤独症诊疗中的应用》的报告中,介绍了他们开发的“荧惑”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和多模态行为信号处理技术在自动评分任务上的应用。
图 14 专题论坛“情感智能与医疗健康”圆桌讨论
大会还组织了学术海报展示与交流环节,34 位作者为专家及与会者通过海报的形式展示了其团队在情感智能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此前,11 月 24 日下午,大会还举办了 2 场讲习班。欧洲科学院院士、 FIEEE、FIET、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刘洪海教授为大家带来《情感计算与孤独症》的讲习报告,介绍了他针对儿童孤独症及其临床诊疗需求,围绕孤独症早期筛查与干预智能辅助系统开展的深度探索,并介绍了本领域情感计算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科普和推广了孤独症常识及其相关研究。
图 15 刘洪海教授开授讲习班《情感计算与孤独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甦菁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微表情研究》讲习班,微表情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交流线索,它可以揭示真实的情绪和个人心理状态,微表情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司法实践、临床诊断、学生教育、卫生防疫等领域。王甦菁研究员团队基于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科交叉介绍了微表情分析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问题。
图 16 王甦菁研究员开授讲习班《微表情研究》
此外,本次会议还有来自华为、AutoDL、OPPO、津发科技、智琮科技、京东科技、恒挚科技、中科心研、飞思十等企业的专家学者在现场展示最新研发应用成果,促进了情感智能研究领域的产学研交流。
感谢所有出席大会的专家学者和听众,通过此次大会,与会者不仅获得了最新的情感智能的前沿研究,也发现了更多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期待第二届CSIG情感智能大会的举办!
图 17 第一届 CSIG 情感智能大会合影
大会组织架构
大会名誉主席:王耀南
大会主席:姚鸿勋 张克俊
程序主席:赵思成 李雷达
组织委员会主席:牟伦田 邢白夕
专题报告主席:杨巨峰 李雷达
讲习班主席:刘洪海 洪晓鹏
海报主席:徐明星 张乐凯
赞助主席:山世光 刘武
宣传主席:靳聪
财务主席:邢白夕
本地组委会:刘雨萱 曹颖萍
Copyright © 2025 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